【标题】 半夏《永利402com官方网站全书》 【名称】 半夏 【拼音】 Banxia 【英文】 Pinellia Tuber 【日文】 ハンゲ 【拉丁文】 Rhizoma Pinelliae 【异名】 三步跳,三叶半夏,地茨菇,小天老星(东北),麻芋子(陕西),老鹳眼(山东),三叶老(河北),野芋头(江苏),独叶一枝花(浙江),白鞋子(福建)。 【性味归经】 辛,温。有毒。归脾、胃、肺经。 【功效】 燥湿化痰,降逆止呕,消痞散结,外用消肿止痛。 【药用】 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(Thunb.) Breit.的干燥块茎。 【应用】 1.用于湿痰,寒痰证。本品辛温而燥,为燥湿化痰,温化寒痰之要药。尤善治脏腑之湿痰。治痰湿阻腑之咳嗽气逆,痰多质稀者,常配橘皮同用,如二陈汤;治湿痰眩晕,则配天麻、白术以化痰息风,如半夏白术天麻汤。近年来临床以半夏为主的化痰通窍汤(半夏、 白术、生南星、泽泻、菖蒲、桂枝、菊花)治耳源性眩晕有效。治湿痰内盛,胃气失和而夜寐不安者,配秫米以化痰和胃安神。 2.用于胃气上逆呕吐。半夏为止呕要药。各种原因的呕吐,皆可随证配伍用之,对疾饮或胃寒呕吐尤宜。常配生姜同用,如小半夏汤;若胃热呕吐,则配黄连;胃阴虚呕吐,则配石斛、麦冬;胃气虚呕吐,则配人参、白蜜,如大半夏汤。至于妊娠呕吐,虽有妊娠禁 忌之说,但历代也有配扶正安胎之品而用之者。近代有以本品制成注射液肌注,治各种呕吐者。 3.用于心下痞,结胸,梅核气等。半夏半开散结,化痰消痞。治心下痞满,湿热阻滞者,配干姜、黄连、黄芩,以苦辛通降,开痞散结,如半夏泻心汤;治痰热结胸,配瓜蒌、黄连,如小陷的汤;治梅核气,气郁痰凝者,配紫苏、厚朴、茯苓等,以行气解郁,化痰散 结,如半夏厚朴汤。 4.用于瘿瘤疾核,痈疽肿毒及毒蛇咬伤等。本品内服能消痰散结,外用能消肿止痛。治瘘瘤痰核,配昆布、海藻、贝母等;治痈疽发背、无名肿毒、毒蛇咬伤,以生品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。现代临床还以本品生用研末局部外用治子宫颈糜烂有效,若以其氯仿提取物用之则更佳;又有以本品与天南星等量生用研末为丸服治 冠心病,对缓解心绞痛,改善心电图均有一定疗效;以本品配菖蒲研末吹鼻取嚏治室上性心动过速者;以及以生半夏配其他永利402com官方网站治肿瘤 等。 【注意】 阴虚燥咳、津伤口渴、血证及燥痰者禁服,孕妇慎服。半夏使用不当可引起中毒,表现为口舌咽喉痒痛麻木,声音嘶哑,言语不清,流涎,味觉消失,恶心呕吐,胸闷,腹痛腹泻,严重者可出现喉头痉挛,呼吸困难,四肢麻痹,血压下降,肝肾功能损害等,最后可因 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。 1.《本草经集注》:“恶皂荚,畏雄黄、生姜、干姜、秦皮、龟甲,反乌头。” 2.《药性论》:“忌羊血、海藻、饴糖。” 3.《珍珠囊》:“与乌羊血、鳖甲、皂荚、雄黄相反。” 4.《医学启源》:“渴则忌之。” 5.《品汇精要》:“妊娠不可服。” 6.《本草经疏》:“古人立三禁,谓血家、渴家、汗家也。故凡一切吐血、衄血、咯血、齿龃、舌上出血、金疮、产后失血过多、尿血、便血,肾水真阴不足发渴、中暑发渴;阳虚自汗、阴虚盗汗、内热烦躁出汗诸证,皆所当禁者也。” 7.《本草求真》:“肺病咳嗽,痨瘵吐痰,阴虚血少,痰因火动,孕妇并禁用。” 8.《药义明辨》:“凡病有干于阴气之不足者,皆宜慎之,岂独为血家、渴家、汗家之禁药已哉!” 9.《药性集要便读》:“生半夏有毒,误服失音不语,多饮生姜汁即响矣。” 【贮藏】 置通风干燥处,防蛀。生半夏系毒品,应遵照《永利402com官方网站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》加工、贮藏,应用。 【用法用量】 煎服,3~10g,一般宜制过用,制半夏有姜半夏、法半夏等,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;法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较弱。半夏曲则有化痰消食之功。至于竹沥半夏,药性由温变凉,能清化热痰,主治热痰、风疚之证。外用适量。 【形态】 多年生草本,高15~30cm。块茎球形或扁球形,直径1~2cm,黄白色,有多数须根。叶基出,第一年为单叶,心状箭形至椭圆状箭形,第二年后为三出复叶,小叶卵形或披针形,长5~10(17)cm,先端锐尖,基部楔形,有短柄,侧脉于近叶缘处联合;叶柄长达 25cm,近基部内侧有珠芽。佛焰苞长5~7cm,下部筒状,长约2.5cm;肉穗花序下部雌花部分长约1cm,贴生于佛焰苞,雄花部分长约 5mm;附属体长6~10cm,细柱状;花药2室,子房具短的花柱。浆果卵形。花期5~7月,果期8~9月。分布子全国大部分地区。生于田野、溪边、阴湿山坡、林下;有栽培。 【产地】 主产于四川、湖北、河南、贵州、安徽;湖南、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云南、山东等地亦产。销各地,并有出口。 【栽培】 喜温暖湿润气候,耐寒,耐荫;以湿润肥沃的壤土为好,可在果树或高秆作物下间作。于9月下旬至10月下旬采挖时,选取直径5~10mm小块茎,按行株距20cm×7~10cm,深3cm,穴栽或条栽,每穴1~2个;或砂藏至次年春季播种;或于夏秋间采收珠芽开沟播种。也可在3月上旬至4月初用种子条播,行距9~12cm,覆土约1.7cm,苗期应保持潮湿,5~6月各追肥一次。田间注意除草、灌溉、培土与 摘除花茎。5月后有天蛾幼虫为害,可用90%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喷射。 【品种考证】 半夏始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列为下品。《新修本草》云:“生平泽中者,名羊眼半夏,圆白为胜。”《蜀本草》云:“苗一茎,茎端三叶,有二根相重,上小下大,五用采则虚小,八月采实大。”《本草图经》谓:“半夏,以并州者为佳。二月生苗,一茎,茎端出三 叶,浅绿色,颇似竹叶而光。”《本草纲目》谓:“礼记月令,五月半夏生,盖当夏之半也,故名。”历代本草所述形态及附图的特 征,均与今天南星科半夏之原植物一致。 (责任编辑:Doctor001) |